当年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站,《少年包青天》堪称现象级爆款剧集。凭借这部剧,周杰成功摆脱“尔康”标签,拥有了第二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角色。
眼看着有再度爆火的机会,他却掀起“毁约风波”,坚决不演第二部和第三部,为此被骂了好多年。直至近日,周杰才首次开口道出内情,他坦言:“毁约确有其事,但我丝毫不后悔。”
签了三部,为剧本硬刚老板
出演《少年包青天》时,周杰凭借《还珠格格》里尔康一角,早已红透全国。对于珍视自身声誉的演员而言,走红后更要挑选优质剧本,周杰亦是如此。
展开剩余88%2000年,《少年包青天》剧组找上门来,当得知要他饰演包拯时,周杰心里直犯怵。毕竟金超群塑造的“黑面包公”太过经典,他担心自己会把这个角色演砸,甚至都想打退堂鼓了。
直到把剧本翻完,我才长舒一口气。这次选的是《少年包青天》,人物设定新颖,剧情也十分扎实精彩。冲着这个好剧本,周杰果断签下了三部合约。
事实证明,他眼光独到。第一部剧播出就火遍全网,豆瓣评分至今仍稳稳保持在8.7分,已然成为公认的悬疑剧经典之作。剧爆火后,投资方老板立刻想趁热打铁,催促尽快拍摄后两部。
周杰一看第二部剧本,当场皱起眉头,直言剧本写得太潦草,远不及第一部水准。他径直向老板提出要求:“这剧本必须精心修改,不然我演不了。”
要知道,签合同时白纸黑字写明“后续剧本需经演员认可”,老板当时拍着胸脯爽快答应,周杰这才一口气接下三部戏。
按照规矩,他提出修改剧本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,毕竟这既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“少包”这个IP负责。他并未拒绝出演,仅期望剧本能维持第一部的水准,这对他以及“少包系列”而言都有益处。
没想到老板瞬间翻脸,一边拍桌子一边骂他:“第一部都火了,现在谁演谁能火!”意思是周杰演就演,不演拉倒,要是不配合,马上就换别人。
周杰是冲着好剧本才来的,他骨子里坚守自己的原则,而且当时手头资源丰富,有足够的底气不轻易妥协。“是他先违约的,我凭什么要让步?”他态度强硬地拒绝出演后两部作品。
可后来,这件事竟传成“周杰耍大牌、擅自改剧本”,致使他被骂了好多年。但每当被问起,他都干脆表示“不后悔”。后续剧情也的确证实了他的判断。
下滑的评分,观众选出的经典
周杰拒绝出演后,老板马上找了陆毅来接替。论条件,陆毅真的很合适:他长相端正,自带一股正义气场,演技也不错。早在2000年,他就凭借《永不瞑目》爆火,是妥妥的当红小生。
按理说,当红流量明星接档爆款剧,没道理不火。但在观众心中,“包拯”的形象始终只认准周杰那版。很多追过第一部的人,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续集。
第二部在豆瓣评分直线降至7.6分,剧评数量也少得可怜。为啥不受人欢迎?关键在于剧本太差劲。
观众评价一针见血:“第一部堪称百看不厌的经典,第二部简直是狗尾续貂。”第一部的细节被人翻了个底朝天,就连周杰衣领上沾有粉底液都被人发现了。
到了第二部,别说是经典案件了,能让人记住的剧情都寥寥无几,更没多少人愿意花心思去寻找其中细节。到最后,主演陆毅的人气,竟还不如任泉所演的“公孙策”,戏份没立住的问题显而易见。
除陆毅表演太过“端着”,缺少周杰那种“古灵精怪”的感觉外,关键在于案件设计平平,核心角色包拯毫无记忆点。
更夸张的是第三部,陆毅不再出演,主演换成了邓超。这部剧更惨淡,观看人数比第二部还少,原班演员就只剩“展昭”释小龙一人在撑场子了。
剧情玩出了新花样,让包拯失忆成了傻子。按说有喜剧功底的邓超能驾驭,然而新颖设定也拯救不了拉胯剧情,评分再度跌至7.2分。
翻看两部续集的评论区,全都是“不如第一部”的评价。要说经典程度,周杰版的《少年包青天》至今无人能及。
演技配剧本,才是真经典
对比三版包拯,续集输的不只是剧本,更是对“少年包拯”的诠释。有网友总结得相当精准:“周杰饰演的包拯,严肃时能掌控局面,‘疯魔’起来丝毫不顾偶像形象。”
按理说,“少年包青天”这个设定就应带有少年气息,不必如中年包拯般满脸严肃。第一部中,周杰真是放得开:扮女装出丑、做鬼脸耍宝,甚至刻意扮得很猥琐,随便一截就是好多丑图。
能随时切入推理戏份,瞬间变得睿智靠谱,眼神戏十足,将“搞笑”与“严肃”融合得恰到好处。既非古板的书呆子,亦非没谱的疯子,恰是那个年纪应有的模样。
再瞧陆毅那版,演员颜值没得说,可表演太过中规中矩,始终端着架子,缺了些烟火气与灵动劲儿。邓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他演失忆傻子时表现得过于跳脱、疯疯癫癫,观众完全无法将他与“包拯”联系起来。
在演员配置方面,第一部堪称“神仙打架”:李冰冰饰演的“凌楚楚”、刘怡君饰演的“庞飞燕”,美貌各具特色。八贤王、赛中原等配角形象鲜活,哪怕是出场仅几分钟的小宫女和皇后,也令人印象深刻。
说白了,第一部之所以成为经典,靠的是“不落俗套的案件”加上“全员用心的表演”。就如同尝过细糠滋味的人,怎会还愿意再去啃食粗陋的糠菜?
第一部拉高了观众的期待值,可续集却为蹭热度而敷衍创作,剧本都没精心打磨便匆忙开拍,观众不认可实属正常。
当年周杰一眼就洞悉了问题,然而老板只想着“趁热打铁”,最终双方不欢而散。
如今再回首,“少包系列”评分持续走低,其实早就给影视圈敲响了警钟:剧情是剧集的根本,即便 IP 再火,若没有优质剧本支撑,也注定会走向衰落。
这些年,多少高成本剧集投入巨额资金却悄无声息地失败,反倒是一些用心雕琢的小成本剧成了黑马,这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?
真不晓得当年骂周杰“耍大牌”的老板,看到这个“烂尾”系列,会不会后悔没听他劝。
发布于:河南省大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